国家全日制普通高校    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    湖南省卓越院校    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单位:湖南省人民政府    主管单位:湖南省教育厅
当前位置:首页生态信息
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
时间:2023/11/13    来源:本站    浏览:1823

——写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


王波


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,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人的命脉在田,田的命脉在水,水的命脉在山,山的命脉在土,土的命脉在树。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拉开新时代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改革序幕,致力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,强调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,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、统一修复。


十年来,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”等理念深入人心,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实践取得历史性变革,成就举世瞩目。


从党的十九大提出“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”,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”,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”,折射出我们党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规律认识、理论升华和实践创新。


理念深化: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


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,是相互依存、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。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、治水的只管治水、护田的单纯护田,很容易顾此失彼,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。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复杂系统。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,不能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各管一摊、相互掣肘。


—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。2013年,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指出“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”;4年后,“草”纳入这个体系;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这里要加一个‘沙’字。”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要素增加“草”和“沙”,反映出对自然生命共同体构成的理论新认知,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。


山水情,生态行,心系“国之大者”。从万里长江到九曲黄河,从青藏高原到祖国北疆,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生态考察调研,彰显出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考量,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不断落地生根。


——大江大河大保护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,先后四次主持长江经济带座谈会,两次主持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,系统谋划区域治理,持之以恒推动国家实施“江河战略”。随着“江河战略”的深入实施,生态保护修复的理念思维和方式方法得到丰富和发展。


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注重流域整体保护、区域协同治理、省市生态共治。2016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;2018年,在武汉市借用中医整体观治理“长江病”,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治理;2020年,在南京市指出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,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,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;2023年,在南昌市强调沿江省市要坚持生态共治,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。


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强调流域上中下游差异性、分区分类系统施治。2019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市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,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;2021年,在济南市指出,从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,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、中游水土保持、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。


—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。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尼洋河,强调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、万水千山”;远眺青海湖,叮嘱“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,是‘国之大者’”;眺望祁连山,肯定“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,大见成效”;登上秦岭,指示“当好秦岭生态卫士”;赴内蒙古考察,要求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,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”。


—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。2020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强调,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,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、只讲发展不讲保护、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。同年,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,倡议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,共建繁荣、清洁、美丽的世界。2021年,在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指出,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,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;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,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。因此,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,以自然之道,养万物之生,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,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,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。


绿色奇迹:生态保护修复成就举世瞩目


十年来,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下,我国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,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,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,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,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,服务功能逐步增强,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。


“山水工程”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。自2016年试点以来,我国先后实施52个“山水工程”,完成修复治理面积约537万公顷,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2022年底,中国“山水工程”从全球15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,成为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修复旗舰项目之一,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


稳步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、退耕还林还草、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、红树林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等一大批重大生态工程,不断提升亿万群众生态福祉,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、战略性作用。2000年—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,约25%来自中国,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。


十年来,我国顺应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改革内在需要,生态保护修复成就有目共睹,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,发展态势日趋向好。


征程开启: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


党的二十大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,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纳入其理论体系。2023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,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,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这些深邃的思想,进一步创新、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为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。


——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。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。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;人靠自然界生活,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活、生产、发展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,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。因此,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,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,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。


——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。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亦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。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,有其自然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,具有自我调节、自我净化、自我恢复的能力。针对“填湿地、造水景、插棍子”等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问题,要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,因地因时制宜、分区分类施策,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。


——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,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,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,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。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。尊重地域分异规律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。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。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,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,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。


考虑到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,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还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积极响应“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”“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”等行动计划,引领推动“昆明—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的实施,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生态保护修复故事,以“生态之窗”展示“中国之治”,以“中国之智”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。


(作者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农村环境保护中心主任)